复合集流体将迎“量产元年” 相关产业链热度持续提升
11月21日,一向较为低调的复合集流体概念意外“出圈”。截至当日收盘,元琛科技、英联股份、宝明科技、双星新材等多股涨停,相关概念股全线飘红。
业内人士认为,在锂电池搭载终端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之下,复合集流体将有助于提升锂电池的使用效能。同时,复合集流体相比传统的二单一集流体而言,生产技术已具备成熟体系,且结构更加稳定,预计2023年成为量产元年。
突破技术瓶颈明年或将实现量产
(资料图)
集流体是锂电池中汇集电流的结极或部件,通过将电池的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形成较大的电流输出,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复合集流体是相对传统二单一集流体而言的,以PET/PP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膜,通过真空镀膜等工艺,在其双面堆积出的铜/铝寻电层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形成“金属-PET/PP高分子材料-金属”的“三明治”结构。
上海钢联铜事业部铜箔分析师俞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复合集流体主要分为复合铝箔和复合铜箔,复合集流体的高分子材料层受热会发生断路效应,可以有效控制电池热失控、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易爆炸起火的安全缺陷、显著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减轻电池重量、增加续航能力,是具有更好物理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复合材料。”
据了解,近期多家设备及材料企业公布PET铜箔研发、制造进度,复合铜箔量产进程有望提速。标杆厂商经过前期的技术认证,会逐步启动大规模量产,且原先处于观望状态的厂商之后也会进入市场,从而加快复合铜箔产业化进程。
俞灿表示,目前复合铜箔处于从实验室的“0到1”走向企业的“1到10”的过程中。东威科技、宝明科技以及传统铜箔厂商诺德股份、嘉元科技都相继进行布局,在动力电池领域复合铜箔的应用最快明年开始,具体能否进行大规模应用还需看市场认可度。
中信证券在相关研报表示,“复合集流体即将迎来量产,2023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目前两步法技术方案最为成熟,生产效率、良品率和成本将共同推动技术升级的方向。”
俞灿认为,“复合铜箔可替代性强,但相应量产化难度,设备要求较高,复合铜箔在产业化成熟后对比传统铜箔的降本幅度可达到20%至30%;相比较于传统铝箔,复合铝箔的优势是提升了电池的性能,且成本略高。目前该行业痛点仍在磁控溅射、水电镀等设备的生产效率、良率偏低,若突破有望大幅降低成本。”
上下游产业联动相关企业密集布局
随着复合集流体技术逐步成熟,头部企业将有序实现大范围量产。公开资料显示,复合集流体上游产业链有东威科技、腾盛科技、骄成超声等公司,主要业务涉及磁控溅射、超声焊等设备制造领域;中游产业领域主要涉及复合铜箔和复合铝箔的生产制造环节,其中双星新材、宝明科技、重庆金梅、英联股份、万顺新材等公司均重点布局在中游领域;下游产业链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生产商。
东威科技处于复合集流体产业链上游,该公司是磁控溅射设备和电镀设备制造商,在PCB电镀设备拥有丰富经验。东威材料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复合铝箔是正极材料,复合铜箔是负极集流体材料,两者目前尚不是替代关系,是一种互补关系。公司的磁控溅射设备已研制成功,真空蒸镀设备相对来说更简单。”
同样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骄成超声已成功研发出超声波滚焊机,并且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宁德时代验证的超声波设备商。
骄成超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宏建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超声波滚动焊接设备能够实现复合集流体和箔材之间的焊接,主要解决了锂电池复合集流体和箔材之间焊接难度大、焊接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有效实现复合集流体的高速滚动焊接。”
位于中游产业链的双星新材于2020年8月份进行复合铜箔生产项目立项,目前已完成复合铜箔开发。双星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预计在11月底完成PET铜箔主线的建设,12月中旬向下游客户再次送样评价,在前期小样研究开发评价基础上再进行量产的评价。鉴于前期的基础,根据客户反馈的快慢,逐步实现量产上市。目前公司PET铜箔整体良率达到92%,磁控溅射的良率在98%。”
“复合集流体应用领域广泛,相比传统集流体而言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复合集流体需要高分子支撑层,工艺要求高,目前国内企业经过多年布局已逐步掌握相关技术,量产在即。”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合集流体产业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相关企业大规模量产,复合集流体有望逐步代替传统铜箔和铝箔,在降低生产和采购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产品性能。”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